战功显著却鲜为人知、德军优秀的“防御专家”海因里希大将

凨影 2019-1-9 246

对二战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我,我的写作题材是二战德国那些事,介绍历史仅供学习批判,认清法西斯的罪恶。

说到二战德国著名的防御战专家,人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被称为“防御之狮”的莫德尔元帅,但是,德军中另一位功绩卓著的防御战指挥官,却并不太为人熟知,这位防御战专家就是国防军大将海因里希。

战功显著却鲜为人知、德军优秀的“防御专家”海因里希大将

哥特哈德.费多尔.奥古斯特.海因里希生于1886年12月,18岁入伍并保送进军校学习,他有一位名叫龙德施泰特的表哥也加入了德国军队,后来成为著名的德军元帅。一战爆发后,海因里希作为一线军官参战,积累了丰富的指挥及参谋经验,战争结束后,海因里希上尉留在德军中继续服役,1936年,他被晋升为少将。

二战爆发时,海因里希担任步兵师师长,他的部队没有参加对波兰的作战,而是驻守西线与法国对峙,40年5月法国战役打响,他已升任军长,但没有担任主攻任务,直到法国败局已定时才受命配合北线古德里安突破法军马奇诺防线,即便是入侵苏联的战役开始后,海因里希的表现也并不突出,与古德里安、曼施坦因等进攻战明星相比,海因里希显得如此的默默无闻。

战功显著却鲜为人知、德军优秀的“防御专家”海因里希大将

但是,当战争的形势开始变化、德军从最初的进攻转为防御甚至败退时,“闪击战”的光环逐渐褪色,担任防御、掩护作战的将领才开始表现出他们卓越不凡的才能,莫德尔、海因里希才从幕后登上前台、成为引人注目的重要角色。

海因里希初露锋芒的防御战是在莫斯科战役失败后,防御战自然谈不上“一战成名”,作为一名高级将领,防御战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之举。1941年12月,进攻莫斯科的德军被迫从进攻转入防御,而苏军则发动了大规模的全线反攻,很快在德军第43军的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,穿插到德军后方,古德里安的部队面临被分隔的危险,时任43军军长的海因里希及时调整部署,指挥部队果断后撤,抢占战略要地卡卢加,构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。

战功显著却鲜为人知、德军优秀的“防御专家”海因里希大将

卡卢加战役异常激烈,苏德双方在此进行了十天的拉锯战,城市数次易手,最后苏军增加兵力,才完全控制住卡卢加。德43军伤亡惨重,但此战极大的延缓了苏军凶猛的进攻,保证了德军第4集团军的南翼安全,避免了德军形成溃败之势。

由于莫斯科战役的失败,希特勒邪火上头,一口气撤销了博克、龙德施泰特、古德里安、霍普纳等一大批高级将领的职务,而海因里希的表现可圈可点,被晋升为第4集团军司令。

此时的第4集团军处境非常不妙,正面防线已经被苏军突破,而且苏军在德军防线后方空降数千伞兵,专门干扰、袭击德军补给线,让德军腹背受敌,苦不堪言。希特勒只得下令海因里希放弃卡卢加突出部,收缩兵力消灭后方的苏军空降部队,在此后大半年的时间里,海因里希第4集团军与苏军一直处于对峙状态,直到1943年年初。

战功显著却鲜为人知、德军优秀的“防御专家”海因里希大将

1943年1月,海因里希被晋升为大将,春季,莫德尔第9集团军的防线被移交给海因里希,这使得第4集团军的兵力越发捉襟见肘,随后库尔斯克及冬季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均以失败告终,海因里希再次承担起坚守防线的艰巨任务,在兵力、装备均处于弱势的情况下,第4集团军顽强的坚守住了所有防线,海因里希获得橡叶骑士勋章。

尽管海因里希在德军处于防守作战时表现卓越,但他虔诚的信奉天主教及老派普鲁士军人的作风并不受元首的待见,加上他妻子据说有犹太血统,于是在1944年5月,他被希特勒以养病为名撤掉了第4集团军司令职务,就在他去职不久,苏军发动规模庞大的巴格拉季昂行动,德中央集团军群崩溃,他的老部队第4集团军也遭到毁灭性打击,对海因里希来说,不在其位不谋其政,或许是一种解脱。

海因里希最后一次指挥作战是柏林外围的防御战,1945年3月他接替希姆莱担任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,但他能调动的只有八十多万步兵和区区一千多辆坦克,靠这点兵力和坦克要抵挡住苏军二百多万军队和七千辆坦克的进攻,无异于痴人说梦,但海因里希却总能准确的预判出苏军进攻的方向和时间,给朱可夫造成了不小的的麻烦。无赖杯水车薪、独木难支,至4月下旬,苏军已对柏林形成合围态势,为避免士兵及平民无谓的白白送死,海因里希下令部队向西撤退,因此再次被希特勒撤销了一切职务,5月下旬,他被英军逮捕。

海因里希于1948年获释,1971年在德国去世,终年85岁。海因里希的军事生涯中,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、也没有什么如雷贯耳的大名,但他指挥的防御作战,却一直以稳固著称,让苏军将领头痛不已,在战争已经失败的最后关头,他拒绝了无视士兵生命、“必须战至最后一人”的荒唐命令和纳粹的焦土政策,让更多的士兵和平民获得生存的机会,他还发布过“不许随意毁坏任何东西”的命令,体现出一名将军的责任和人性的光芒。

最新回复 (0)
返回
发新帖